侵華日軍第731部隊162支隊遺址。
□文/攝 本報記者 劉曉云 張雪地
近日,記者在林口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,實地探訪了侵華日軍第731部隊162支隊遺址。這座隱藏在東北邊陲小城中的日軍細菌戰(zhàn)部隊遺址,用鐵的事實記錄了那段被刻意掩蓋的黑暗歷史。
隱秘在耕地中的“魔鬼部隊”
一平方米大小的基礎座,高出地面約40厘米,半掩在碧綠的莊稼地里,直徑約5米的半地下掩體,四周地面鋪設著水泥?!斑@是當年細菌庫的入口,因為所有房屋、資料在日軍撤離時被損毀,目前只保留了水泥結構的細菌庫?!绷挚诳h博物館館員張松林介紹。
在林口鎮(zhèn)與古城鎮(zhèn)之間道路旁,這幾處水泥遺跡默默地見證著一段過往的歷史。
80年前,這里一萬多平方米的場地上,院內(nèi)建造有細菌室、地下藥房、養(yǎng)鼠室、馬廄、彈藥庫、車庫倉庫、地下藏水庫、辦公室、鍋爐房……
了解二戰(zhàn)歷史的人都知道,在侵華日軍番號系列中,“731”是日本關東軍第731秘密細菌戰(zhàn)部隊的代號,這支駐扎在哈爾濱市平房區(qū)的部隊,是當時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的細菌研究和生產(chǎn)的秘密軍事機構。但大多數(shù)人可能還不知道,哈爾濱平房地區(qū)只是731部隊的本部,它在林口、孫吳、海拉爾和海林還有4個支隊。其中,林口縣的162支隊是4個支隊中規(guī)模最大的。
據(jù)介紹,162支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搞細菌實驗,支隊內(nèi)平時飼養(yǎng)2000余只日本白鼠、50余只兔子、80余只海貓(一種日本大老鼠),還有大量當?shù)乩鲜?。每隔一星期左右,部隊長領兵來給這些動物打一次針;每隔7天,用馬車運7至10籠(每籠20余只)老鼠到林口火車站,運往731部隊總部,供培養(yǎng)細菌和制造細菌武器實驗使用。
駭人聽聞的“七星泡子事件”
為了捕捉更多的老鼠進行實驗,1943年162支隊向駐地附近的七星泡子村民攤派編制鼠籠的勞役。他們統(tǒng)一發(fā)放鐵絲,規(guī)定編制尺碼相同的鼠籠。同時,命令老百姓每人必須完成捕捉野鼠5~6只的任務,在規(guī)定的時間內(nèi)與鼠籠一起送交支隊。1944年以后,日軍又把捕鼠勞役擴大到古城至林口一帶的居民中,強迫村民必須按要求按時完成捕鼠任務。捕到的老鼠除162支隊留做實驗外,其余被分批送到731總部。
為了檢測細菌武器的殺傷力,162支隊在古城鎮(zhèn)、七星泡子村搞了一次細菌殺傷實驗,他們將帶有急性傷寒菌的老鼠放進村中,引起該村暴發(fā)“窩子病”,全村50戶居民沒有一家幸免,導致30多人死亡。
2024年,為進一步揭露731部隊反人類暴行,哈爾濱市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、林口縣人民政府聯(lián)合向社會首次公布731部隊林口162支隊的《身上申告書》檔案。
公布的檔案共有177頁,記載了140人的基本信息,涵蓋了包括支隊長神榞秀夫在內(nèi)的軍醫(yī)少佐、中尉、準尉、衛(wèi)生兵、軍屬雇員等多種身份。162支隊機構設置、人員配置及編制構成,同731部隊基本保持一致,在1940年編成時定員125人,人員最多時達到280人,職能范圍涵蓋細菌實驗與生產(chǎn)、實驗動物飼養(yǎng)、后勤補給、教育培訓、衛(wèi)生“防疫”等,是一支具有獨立作戰(zhàn)能力的細菌部隊,是日本細菌戰(zhàn)國家犯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時代可以變遷 歷史不能忘卻
為什么162支隊的罪行長期鮮為人知?這是因為,1945年7月至8月,日本關東軍為了掩蓋其罪行,把剩余的實驗品全部運往哈爾濱總部,燒毀了所有文件及貴重儀器和整個房舍。
如今,在林口縣古城鎮(zhèn),在曾被162支隊侵占過的地方,當初的兵營、軍火庫,以及轟炸留下的彈坑和一堆堆殘石廢墟,依稀可見當時162支隊駐扎大院大門的地基和保存相對完整的細菌儲藏庫、鍋爐房、實驗室、房基等。
盡管部隊駐地被燒成廢墟,但它所犯下的罪證卻無法抹掉。據(jù)史料考證,從1945年1月到6月,162支隊在林口地區(qū)生產(chǎn)了200支試管的霍亂菌、730支試管的傷寒菌、300支試管的A型副傷寒菌。按照731部隊負責人石井四郎的要求,162支隊積極準備鼠疫作戰(zhàn),從1944年到1945年7月,向731部隊提供老鼠3.4萬只。
侵華日軍第731部隊162支隊遺址是研究二戰(zhàn)史、侵華日軍史的重要實例,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重要歷史見證。時代可以變遷,但歷史不會被遺忘……